經濟總量居全國首位34年的廣東,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是什么?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;洊|粵西粵北12市,經濟總量不到珠三角9市的四分之一。
如何將粵東西北從短板變成潛力板,是廣東實現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繼續走在前列的“必答題”。
去年12月,廣東開始實施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,以縣域經濟為抓手、以鄉鎮做強為節點、以和美鄉村為基礎,加速描繪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圖景。近一年來,全省將此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“頭號工程”,在你追我趕中補短板、鍛造潛力板。11月6日,廣東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舉行,全省主要黨政領導干部、企業和高校負責人等深入一線,站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高度,持續以“百千萬工程”推動廣東現代化建設展現新氣象、邁上新臺階。
“最富廣東”對癥下藥
“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,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”,這一描述粵東西北和珠三角之間“發展鴻溝”的說法曾經廣為流傳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廣東考察時指出,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。
2022年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接近10.47萬億元、占全省的81%;在中國百強區排行榜中,廣東入圍的17個區均在珠三角。
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,粵東西北12市在廣東經濟總量的占比不到19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;廣東縣域面積占全省的71.7%、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%,而縣域GDP僅占全省的12.5%。
今年4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,廣東要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,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,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。
突破城鄉二元結構,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,是必須跨過的關口。直面“突出短板在縣、薄弱環節在鎮、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”的挑戰,自實施“百千萬工程”以來,以廣東122個縣(市、區)、1609個鄉鎮(街道)、2.65萬個行政村(社區)為主體,“對癥下藥”開啟強縣促鎮帶村的新部署。
打造一批產業強縣,因地制宜、因縣施策,統籌強縣產業和富民產業、現有產業和“風口”產業,走好“宜工則工、宜農則農、宜商則商、宜游則游”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;
做實鄉鎮節點,集中資源建設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,打造“干干凈凈、整整齊齊、長長久久”的美麗圩鎮,建設完善的服務圈、興旺的商業圈、便捷的生活圈,使鄉鎮真正成為鄉村治理中心、農村服務中心、鄉村經濟中心;
建設和美鄉村,統籌鄉村布局規劃、村莊建設規劃、農房風貌規劃“三個規劃”,健全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體系,讓鄉村底子更厚、里子更好,留得住青山綠水、記得住美麗鄉愁……
山水林田湖,民宿坐山谷,源于明清,不失現代……環境優美、風光秀麗的上九陂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白水寨風景區,是珠三角市民旅游觀光好去處。今年8月,上九陂村獲評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3年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”。這是廣州建設高品質和美鄉村的一瞥。目前,廣州已高標準建設14條新鄉村示范帶,全市94%以上行政村達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,累計2鎮10村、19鎮147村分別入選國家級、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。
不難看出,廣東實施“百千萬工程”是廣東的優勢塑造工程、結構調整工程、動力增長工程和價值實現工程,瞄準的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,服務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目標是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、農業農村現代化。
“最窮廣東”奮起直追
在粵東,海上風電動能強勁;在粵西,海洋牧歌唱響深海;在粵北,山間“金果”次第飄香……今年以來,粵東西北地區在實施“百千萬工程”中奮起直追,掀起強縣促鎮帶村的火熱實踐,不斷縮小城鄉差距、區域差距,加快把短板變為潛力板。
——共繪一張“產業圖”,縣域經濟開新篇。陽江市以海工裝備為重點,推動臨港工業發展壯大。陽江市委書記盧一先說,陽江抓住東方電氣風機、東方海纜等33個項目,推動形成以海上風電為龍頭的高端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。今年前三季度,陽江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7.5%,增速居全省首位!爸槿呛蠡▓@”清遠積極承接產業轉移,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已落戶企業460余家、新建成標準廠房53.1萬平方米,正成為清遠市承接紡織服裝產業的主陣地。
和珠三角比,粵東西北的差距和潛力都在產業上。廣東抓住產業這個區域平衡發展的“牛鼻子”,部署推動產業有序轉移,越來越多的粵東西北縣區與珠三角“共繪一張產業圖譜”,不斷拓展“總部+基地”“研發+生產”“服務+制造”等產業共建模式。如今,廣東已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,省財政下達專項資金42.5億元,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——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鄉村產業越來越興旺。今年“荔枝季”,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產量接近1萬噸,銷售額接近1.2億元,帶動戶均增收20%,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5.1萬元,荔枝這個“土特產”成為富民興村的致富果、幸福果。
茂名市委書記莊悅群說,茂名農業總產值連續三年超千億元,“五棵樹”(荔枝、龍眼、化橘紅、沉香、三華李)、“一條魚”(羅非魚)和“一桌菜”(高涼菜)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,形成6個國家級和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。
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3年前三季度,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.64萬億元,同比增長5.0%,總體呈穩步提升態勢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6元,同比增長6.2%,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.38:1。
——用心用情“雙向奔赴”,廣泛匯集社會力量。利用技術優勢、品牌資源和渠道網絡,廣藥集團助力高州等地培育縣域特色品牌,推出的荔枝精深加工產品“荔小吉”上市首年銷售破億元,并在茂名建成投產全國最大的荔枝飲料生產基地。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說,廣藥在粵東西北設立雞蛋花、仙草、黑老虎等20余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,為鄉鎮發展藥材產業提供技術、資金支持和藥農培訓,每年在省內采購中藥材超5億元,助力農民增產增收。
百校聯百縣,助力“百千萬”。今年8月,廣東首批82家高校院所和57個縣(市)完成結對簽約工作,在產業發展、城鄉建設規劃、集體經濟發展、基本公共服務、人才培養和改革創新等領域達成合作共識。
在高州推動龍眼、蛋雞等農特產品的高附加值開發,聯手農科院攻堅荔枝保鮮難題;在連州先后派駐12名掛職干部,累計投入資金2656萬元,幫助柯木灣村提升村集體收入60多倍……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說,學校探索打造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,實現校地雙向奔赴,引導青年學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。
“頭號工程”前景廣闊
廣東省委明確提出,將“百千萬工程”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“頭號工程”,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,加快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、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!鞍偾f工程”在南粵大地展現出廣闊前景和勃勃生機。
——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不斷加強。今年9月底,途經廣州、惠州、深汕合作區、汕尾的廣汕高鐵正式開通,為沿線城市融入灣區、輻射粵東、連接華東提供了重要通道。如今,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6000公里,接近十年前的三倍;洊|、粵西、粵北與大灣區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,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“果盤子”“水缸子”“茶罐子”進入大灣區的快速通道更加通暢,為“百千萬工程”提供了強有力支撐。
——城鄉改革“組合拳”更加有力。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張勇說,住建部門已謀劃儲備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1632個,總投資額達1999.53億元,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力支撐。
城鄉建設加強的同時,一體化改革也在深化。廣東正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、雙向流動。近日,廣東省政府發布決定,將涵蓋投資、用地、用林、交通、生態環保、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的60項省級行政職權,下放給地級以上市和縣(市、區)實施。這是廣東首次從省級層面系統性直接面向縣(縣級市)開展批量放權改革,賦予縣域經濟更大的發展自主權。
——干部隊伍“精氣神”更勁!罢斊鋾r、對癥下藥”“大好機遇必須搶抓”……在廣東饒平、樂昌、吳川等地,基層干部談到“百千萬工程”時都十分振奮,認為這一舉措堪稱是粵東西北獲得的又一次“改革春風”,需要實打實下功夫落實,盡快把經濟發展導上快車道。不少基層干部都提到“有解思維”,要求干部“不要說不行,要說怎么辦”,遇到問題不能簡單說不行,要為企業的需求提供解決辦法。
與會干部表示,要學習借鑒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扎實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,一項一項抓緊抓實、一件一件辦好辦成,乘勢而上,持之以恒,有力推動廣東現代化建設展現新氣象,邁上新臺階。(記者陳凱星 肖文峰 吳濤 詹奕嘉)